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盗墓之南洋惊潮第87节(1 / 2)





  突然,我也不知道我走到了哪里,我的脚下一软,一个深深的脚印被我踩了出来,我低头一看,地面和周围没什么两样儿,细看才发现了异样,地表被一层细沙覆盖,但用手轻轻抹去,我看到了细沙下才冒出头的小草苗儿,这草苗儿已经蔫吧了,这是被人后面掩盖上去的沙。

  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副画面,一群盗墓贼盗墓之后,进行了回填,回填之后并不算完,其中一个人跑到了沙丘旁边,装了一桶子的砂砾跑了回来,他将砂砾倒在了盗洞之上,几个人开始有序地用扫把清理路面,砂砾覆盖之下,很快将盗洞和足迹填满,扫把挥舞之下,所有的痕迹消失。

  这些工作大概花了半个小时,当一切做完,一众人上了车,倒车,转向离开了这里。

  我继续用手将上面的砂砾拨开,也就在这时,我知道了鹌鹑是怎么发现这里有一座坟的,这下面的土层与周围并不相同,虽说也是黄土,但这黄土更加地细腻,也就是说是被筛过的,而在这周围的黄土里还有一些拇指大小的石头。

  至于为什么没有黄土堆,在其他地方或许不正常,但在沙漠周围就很正常了,首先,这里还没有被黄沙吞噬,黄土依然是黄土,但风卷沙是存在的,而且三十年前的风沙一定比现在还要大,西境的天气是风沙过后,必有雨。

  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萧何,当年的古人将黄土筛细以便建一个坟包,算是尽心尽力地对逝去之人做好最后一件事儿,接着,环境变化了,原来的草原消失,风沙开始大了起来,风卷沙让细腻的黄土开始松软。大雨之后,没有小石子儿固化的黄土开始顺着滂沱的大雨从土包子的顶部流下,日积月累,羊群的踩踏,鸟儿的停留让土包子一点点地矮了下去。

  这土包子是有一个临界点的,比如被冲刷下去一半的时候,接触面积增大,上下大约半米的土包子可能会在几年之内被雨水夷为平地,甚至我怀疑在过去的几十年前,一场大暴雨后,直接将顶部的土包子冲垮成了几块,也就是这场暴雨,加速了土包子的消弭。

  在三十年前,可能地面上还有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平土堆,鹌鹑走过这里,立刻从圆形的轮廓上看出了端倪。

  我继续用手将被我踩下去的坑洞扩开,盗洞找到了。

  我却并没有着急挖开,我关了手电,走到了万金油和乔丽潘的身边,说道:“刚才我观察了周围,死去的胡杨林,沙丘和我们来路的地方有一个土坡儿,那里都可以藏人,我担心被人盯上,一会儿关了手电,一人一个方向开始跑,一定要确定周围没有人,因为他们将盗洞隐藏了起来,一旦他们拍照,那就等于我们挖了这个墓。安全以后回到这里来。”

  万金油点点头,乔丽潘笑了笑,说道:“不愧是鬼王,做事儿滴水不漏。”

  手电关闭的刹那,我们已经朝着三个方向冲了出去。

  第232章 范柔娇的手段

  我的方向是沙漠,我根本不看脚下,就当沙漠里有人,我抄起了鬼王铲,听觉在这一刻爆发到了极致,四周安静极了,风在沙漠里会发出细微的声音,如果有人,这种声音会变调。

  这是我婶婶给我说的,她是沙漠里长大的,她教我的时候,告诉我,沙漠的死亡气息在于不藏任何生气,但凡有生气的地方必然有破绽,比如,羊在百米之外,顺风便可闻到羊味儿;有水的地方,周围的燥热会略微降低;人在沙漠里,再如何不动,只要有风,便可通过不同于吹在沙子上的气流判定有没有人。

  我的前方是一片沙海,我尽量屏气凝神,调整呼吸为的就是感知到黑暗中有没有人趴在沙丘上,我相信,当周围没有光的时候,人会紧张,会下意识地四处看,这轻微的挪动会带动砂砾的下落,下落就会有声音。

  四周很安静,当我跑到了一处我认为最好的埋伏地,发现沙丘很饱满,没有任何足迹,我放下了心。一边学着猫头鹰叫了一声一边走回到了集合地。

  很快,两人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,都没有任何发现,我放下心来,掏出了鬼王铲,开始将被填埋的盗洞一点点地扒开,这盗洞很奇怪,既不是直打盗洞,也不是斜打盗洞,而是在墓穴的边缘处,打了一个“之”字型的盗洞,起初,我以为是我挖错了,或者他们直打盗洞的时候,塌方了,后来,我才发现是我错了,真的是打了一个曲里拐弯的盗洞。

  这手法看似像没挖过坟之人的手段,但细想却可见其高明之处,第一,这样的盗洞很难被发现,填埋也只用在“之”字的第一次拐弯的地方堆土,下方的空间会在一次下雨之后灌满了水,要不了两年,这里就会塌陷,下面什么证据都不会存在。

  第二,磨刀不误砍柴工。我怀疑范柔娇根本不知道墓穴下面有多深才能到墓室,她为了隐藏自己来过的痕迹,干脆打“之”字型的盗洞,以一米为一个界定,如果下一个一米出现了墓室,那是怎么挖都不会错过墓室。

  第三,上下取宝,不会借助任何绳索,就算出了好东西,有人在外面使坏,通过“之”字型的上下连接也不会让人死在下面,从这点上说,范柔娇很可能也亲自下了墓穴。

  第四,方便于空气的流通,如果两个人下去,也不会因为呼吸让下面的氧气消耗殆尽。

  我挖着挖着,看到了更加不可思议的盗洞,如果把这个“之”字看成一个三维空间的平面图,那么第一个“之”是横向的,第二个“之”是纵向的,这可以理解为简易的旋转楼梯,这就大大降低了连续的“之”字造成塌方的风险。

  我不禁有点想笑,真不愧是学院派,这种学院派和实践派结合的方式倒是让人耳目一新。

  很快,我便挖到了没土的地方,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足够我半蹲着的空间,一座土墙出现在了眼前,土墙是用烧制过的黄土砖堆成,可见当年是就地取材,这种土砖应该是先做成砖坯子,至少放进温度很高的窑子里烧,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结晶,但毕竟温度达不到,土砖的里面还是黄土。

  而且,这土砖与土砖之间的闭合应该是用黄土加了煮烂的小米水,以增加土砖之间的粘性。

  我的眼前土砖被一块一块地取下,朝上面的土砖并不好取下,于是,盗墓贼直接将它杂成两瓣,以保证不会造成整体塌方。这手法对专业人士来说有些笨拙,属于出力不讨好形的。如果要保证不塌方,完全可以使用钢钎撑住,离开时,再抽掉钢钎。

  我沉吟片刻,我突然对范柔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,她很谨慎小心,如果加了钢钎,离开的时候必须要取走钢钎,很可能导致顶部塌方,留下钢钎,那就是盗墓的证据;她很爱护部下,挖盗洞的人打到了墓室边缘,她宁可花点时间,将土砖砸成两截,也要保证下面不塌方;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,挖到墓室边缘,并不着急打开,而是将周围扩开,确定了一个完美能够进入墓室的地方,再下手,仿佛在做一件有意思的行为艺术。

  范柔娇的手法与蛐蛐的手法简直是云泥之别,一个回填后还要把战场打扫的干干净净,一个是挖开强行取宝,挖不开就炸开,怪不得爆破男雷辉会被安排在蛐蛐那边,范柔娇怕是不会用这样的手段,她宁可挖一个“之”字型的盗洞,也不会用炸药炸一个“糖葫芦”的盗洞。

  这就是高手与入阶者之间的区别,说实话,范柔娇也不能算做高手行列,只不过这开盗洞的方式很有些个人个性的标签,不走寻常路。

  而且,范柔娇留了后手,她为了保证墓穴能够在暴雨来临后灌满水,先将挖出来的土砖填在了“之”字型盗洞的拐角处,再在上面培土,雨水渗下很快会灌满墓室,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点在于,这墓室边缘的土砖已经被挪开,等于力的平衡被打破,我可能随意地触碰任何一块土砖,直接会导致整个墓室的塌方。

  在历史上,这样的后手机关多不胜数,我师傅耗子哥曾经给我说过一个墓,他那会儿还会和几个信得过的道上的人一起挖墓,他们也是挖开了一个清代的墓穴,没想到挖到墓室的边缘就发现里面已经塌方了。这对一个盗墓贼来说,是很晦气的事儿,被人捷足先登不说,出力不讨好才是关键。

  耗子哥没有放弃,他顺着倒塌的地方摸了进去,却有了更惊人的发现,他发现了两个盗洞,一个盗洞直接打到了主墓室,另一个盗洞是从另一侧打到了主墓室,而后来的盗墓贼刚刚打开主墓室的墓砖,还没跳下去,便引起了塌方,人掉进墓室的同时,被墓砖给砸死了。

  耗子哥认为第一个盗墓贼在盗墓之后,将一块关键的支撑砖给抽松了,一旦再有盗墓贼下来,不论他怎么挪动墓砖,都会触碰这块关键的墓砖,这块墓砖掉落立刻会引起连锁反应。

  耗子哥还真就在塌方的墓砖中找到了那块关键的墓砖,这墓砖按照行话说是最后十块被填放的墓砖,在古代叫“十全十美牌”。

  第233章 不一样的盗墓贼

  这“十全十美牌”第一块是最关键的。

  大家可能认为的古代墓穴应该是一层一层地往上落墓砖,最后几块砖应该是封顶的砖,其实不然,古人建一半的时候会从侧面一层层地码,最后的几块却是在中间,至于为什么,专家也大都是猜测,有的说就像盖被子,为的是让风水之气通畅;有的说是有钱人为了给自己死后留下一个升仙口;也有的说是露个顶子,一旁祭拜的人见不到亡故之人最后一面,会更加伤心,所以,通过侧面封口,可以寄托哀思。

  不过,在我看来,这墓砖其实就是一种防止盗墓的手段,尤其是圆顶的墓室,一块墓砖被挪动很可能会触发连锁反应,导致塌方,所以,很多的盗墓贼在了解了这样的墓室后,有了很多心得,看似最不坚固的墓室底部是最坚固的,越往上挖才越容易塌方,因为古人为了支撑的更加结实,墓室底部的墓砖会采用最好最结实的墓砖,即便是挪开了,其他墓砖还可以分掉上方土层的压力。

  话说回来,我看着眼前这个盗洞,盗墓贼只取走了七块墓砖,分别是最下层两块,上一层的三块,再上一层的两块,这个结构却是最脆弱的,按理来说只用取走最下面的三块,上一层的三块,再上一层的一块,说白了,等于是开了一个门,而这个盗墓贼却是开了一个圆,这就很容易导致塌方。而且身材高大的人,或者胖人还可能被下面的墓砖绊住。

  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很可能下到墓室的人只有一个,就是范柔娇本人。只有身材纤细的人,才敢爬进这样的墓穴。

  我用手电照了照,里面是长方形的,顶子是圆的,而且顶子已经有些变形了,我估算了一下,这墓穴的墓底处于地下七米位置,里面的空间相当大,如果再有两个耳室,那就是活脱脱的地宫,只不过这墓室是没有耳室的。

  通过这墓室的结构,我已经可以断定这又是一个元朝的墓穴,而且保存非常完整,也可以再次证明刀郎乡的祖先很可能就是蒙古人。这墓室的顶子糊了一层黄泥,上面应该有一些壁画,可能打开墓室后,新鲜的空气进入了其中,导致了壁画氧化剥落。

  说到壁画,我其实挺佩服倭国人的,他们曾经在哈国与当地考古人员组织了一次唐朝墓穴的挖掘工作,因为当时的哈国实际上在唐朝时期是属于大唐的,叫碎叶川,名字也好听,所以,出现唐朝的墓穴并不奇怪。

  据说,这个墓地还带着地宫,倭国人的装备穿好后把哈国考古人员吓了一跳,各个都是全副武装,看上去和太空人无异,他们进入墓穴的方式其实和盗墓贼很像,他们通过地震成像仪构架了地宫的模样,在讨论之后,却决定不从地宫正门进入,而是打了一个l型的洞穴,从地宫下面进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