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解说(2 / 2)


〈青条之兰〉的低阶衙役标仲的奋斗故事令人肃然起敬,这并非夸张,而是真实的感想。山毛榉树林感染了疫病,名为青条的药草是拯救山毛榉树林唯一的希望,必须在枯死之前献给新王。如果王能够在年内祈愿,里树上就会结果。这些设定的细腻精致令人叹为观止。一旦山毛榉倒下,山野就会荒废,妖魔就会肆虐。为了保护这个国家,必须将青条送到新王的手上,为此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。为了完成使命,将体力用到极限的标仲终于倒下了。



百姓继承了他的意志,将装了青条的箩筐接力送去王宫。普通的小说中不可能出现破天荒,在这里却成为必然的构成。标仲虽然是故事的主人翁,但只是低阶衙役,也算是民众的一部分,即使青条离开了他的手,也由民众持续接力,青条一步一步接近新王。这份感动深深打动读者。



箩筐是民众的祈祷。他们无法了解云端的政治,希望可以从青条之兰中得到一丝救赎,于是,陌生的民众接力传递。无法加入这些百姓行列的猎木师,最终还是无法舍弃这片土地,在国境前停留的身影,成为这个故事宁静的结局。读者必定带着肃然的心情倾听这些厚实的生命旋律。



〈风信〉中的少女莲花因为恶政而失去了家人,但王很快就崩殂,她忍不住放声痛哭。既然王这么轻易崩殂,父母和妹妹到底为什么而死?她来到槐园生活,和一群观察气候、编写黄历,忘记王已崩殂,远离尘世的人生活在一起。



槐园的生活极度太平,莲花几乎忘了园外的混乱,但遇到空行师——骑着在空中飞行的骑兽攻击地面的军队——的突袭,猛然回想起现实。她大叫着:「失去了家人,失去了一切,这就是现实!」无力的学者回答说:「我们没有能力做其他事……大家需要黄历……必须有人制作黄历,所以由缺乏其他能力的我们做这件事。」



燕子归巢,开始孵育雏鸟,而且雏鸟的数量比去年更多,于是人们相信,新王登基,才会风调雨顺,鸟也开始培育更多雏鸟。



「美好的时代即将来临。」



制作黄历的学者说的这句话,让莲花放声痛哭,为〈风信〉这个故事画上句点。



《十二国记》并不是十二个国家之间竞争的故事,希望读者能够从我拙劣的介绍中了解到,这是描写百姓的故事。并不是先有国,才有民,国家是为了让百姓生存而存在,国家、王和政府绝对不是管理、压制百姓而存在,虽然有宪法制衡容易脱序的权力,但《十二国记》的世界并不存在所谓的民主主义,突然成为王的阳子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权力,和这份权力的沉重,为此烦恼、迷惘和痛苦,这四个故事背后隐藏着阳子这个少女真挚的成长故事,由我来担任这部作品的解说实为僭越之举,谨在此大力推荐。



虽然深知以下的解说实属画蛇添足,但还是想谈一下「私」领域的部分。



读完这部作品的读者应该发现,故事所描写的并非太平盛世的时代,伪王引发的内乱导致天候变化,人民深受饥饿的折磨。很多读者对奇幻小说中血腥的战国图感到兴奋,但其实在现实世界中,媒体也经常报导中东的动乱、大国内部的恐怖活动。



像我这个年纪的日本人可说是战乱之子。在我出生的前一年,发生了满洲事变(日本霸占了目前中国的东北部,也成为日本遗华孤儿的悲剧渊源),在上小学那一年,发生了支那事变(当时的日本强辩那并非战争),在没有宣战布告的情况下,战争持续扩大,进而发展为太平洋战争,战局不断恶化时,我升上了中学,立刻去兵工厂工作,翌年,整个学校都变成了工厂,在我出生的名古屋,受到了最大规模的五百四十架飞机的轰炸,〈风信〉中受到空行师的袭击,当年的名古屋,则是被美军P51轰炸。



我对《十二国记》中民众的感叹感同身受,但日本人当时的反应稍有不同。那段日子,空袭和死亡都变成了家常便饭,每天去学校,班长会在点名时问:「你家谁死了?房子全烧了?还是只烧了一半?是喔,那下一个。」班上没有人哭,个个都面无表情,但仍然为了国家,默默低头生产武器。败战那一年,我是二年级,根本没什么中二病,而是差点饿死。



很久之后,看了零战最佳飞行员坂井先生的真实纪录后大感惊讶。他曾经远征到中国的戈壁沙漠,看到农夫不顾街上硝烟弥漫,仍然辛勤耕地。这位名飞行员深有感慨地说:「我们是不是在和强大的对手作战?」甚至产生了不应该有的想法——虽然同样是「百姓」,不依赖国家,独立自主的百姓,和依赖国家而生的百姓不一样吗?即使将只想到依附国家的懦弱民众组织起来,也不是强者的对手。



我在前面提到,奇幻小说是谎言加夸大之词(小野女士,对不起),但其中存在对现实世界的强烈诉求。《十二国记》这个虚构世界在令读者联想到古代中国的基础上,再加上细部的创作,成为作品核心的神仙思想也和现成的神仙思想有所不同,让读者沉醉在作品独自的世界观中。



在蓬莱——从日本漂流到十二国世界的「海客」推动故事进行的舞台上,除了个人的成长故事以外,还可以描写包括王、麒麟、官吏和百姓在内的国家变化。据我个人的推测,这个系列将会进一步描写异世界的盛衰,成为无论在质和量上都名副其实的巨大长篇,让读者感到叹为观止。



真让人期待。



(二〇一三年四月,作家)